江苏轴承协会网 - bijsc.com | 为企业发展当好参谋、为政府决策当好助手!
投稿指南 下载中心 畅销品牌:  
搜索: 您的位置江苏轴承行业网>新闻动态>机械行业稳增长目标出炉 企业培育与区域协调成抓手

机械行业稳增长目标出炉 企业培育与区域协调成抓手

时间:2025/10/16 9:55:25 来源:中国工业报 【

9月29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农业农村部、商务部、中国人民银行、海关总署、市场监管总局六部门联合印发《机械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以下简称《工作方案》),为机械行业稳增长指明了方向。

“《工作方案》量化目标明确、聚焦稳增长,提出从供需两侧同时发力,突出创新与智能化转型,强化企业培育与区域协调,保障措施扎实有力。”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有关负责人向中国工业报记者表示,“《工作方案》将对机械行业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建议企业把握政策机遇,优化产品与服务,加强科技创新,推动数字化转型,全面推进绿色制造,强化产业链合作,拓展国际市场,加强品牌建设。”

明确增长目标 突出融合创新与智能化转型

《机械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目标显示,2025—2026年,机械行业运行保持平稳向好态势,重点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持续提升,发展质量效益迈上新台阶,力争营业收入年均增速达到3.5%左右,营业收入突破10万亿元。

“《工作方案》的目标设定,体现了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规模与质量并重的系统性思维。在发展方向上,强调‘稳’与‘进’的平衡。在目标内涵上,突出‘质’与‘量’的协同。在实现路径上,注重‘供’与‘需’的联动。总体而言,这套目标体系是一个引导机械行业迈向高质量发展、服务国家战略全局的系统性方案。”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分析,“营业收入年均增速达到3.5%左右,到2026年营业收入突破10万亿元”的量化目标,为行业在复杂环境中提供了清晰的预期锚点,旨在避免大起大落,符合“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工作方案》提出,培育世界级企业、扶持优质企业、优化产业生态,以优质企业、优良生态为基础打造一批优质产品。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目标体系,而非单一追求规模。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认为,此次出台的《工作方案》主要体现五大特点。

第一,量化目标明确,聚焦稳增长。《工作方案》提出,2025—2026年,机械行业运行保持平稳向好态势,重点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持续提升,发展质量效益迈上新台阶,力争营业收入年均增速达到3.5%左右,营业收入突破10万亿元。重点细分行业规模稳中有升,新质生产力加快培育,企业竞争力进一步增强,优质装备供给能力显著提高,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第二,聚焦供需两侧协同发力。《工作方案》提出,从供需两侧同时发力,多方协同激发行业增长活力,提出3方面14项重点任务和3项保障措施。其中,从需求端,提出深挖国内存量市场潜力、培育壮大新需求、着力扩大有效投资、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深化开放合作等5项任务,不断增强机械行业稳增长牵引力;从供给端,提出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着力发展智能装备和系统、强化标准引领作用、加强质量品牌建设等5项任务,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升优质装备供给能力;在激发行业增长活力方面,提出梯度培育优质企业、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加大助企惠企力度、营造良好发展生态等4项任务,进一步增强机械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

第三,突出创新与智能化转型。《工作方案》强调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推进国家科技重大项目,加强通用大模型和机械行业大模型研发。同时,实施智能装备创新发展工程,聚焦工业母机、农机装备、机器人等多领域,推动人工智能、北斗导航等新兴技术与装备融合创新。完善行业标准体系,鼓励企业建设一批智能“母工厂”。

第四,强化企业培育与区域协调。《工作方案》重视优质企业梯度培育,既培育顶天立地生产世界一流装备的大企业,也推动铺天盖地的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同时,通过完善产业生态环境,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提升服务企业水平,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激发不同规模、不同区域企业的增长活力,打造一批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第五,保障措施扎实有力。《工作方案》建立多维度保障体系确保政策落地。一是加强统筹协调。强化部门协同、央地联动、同向发力,鼓励地方研究出台配套支持政策。鼓励行业组织、智库机构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做好企业服务支撑工作。二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落实好各项税收优惠政策,降低企业综合成本和税费负担。加大金融等支持力度,鼓励装备企业开展技术创新、设备更新。三是强化运行监测。建立机械行业运行风险预警机制,加强重点领域、重点地区运行监测,及时协调解决影响行业稳定运行的问题。

紧跟新经济新业态 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预测,《机械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的出台将对机械行业发展产生积极影响,主要体现在目标引导、需求拉动、技术赋能、结构优化、政策保障等方面。紧抓新政落地机遇,机械企业可从六个方向着重发力。

把握政策机遇,积极争取支持。建议机械企业详细研读《工作方案》及相关政策文件,精准把握政策导向和扶持重点,如产业基础再造工程、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揭榜攻关机制等,明确自身业务与政策的契合点。与此同时,主动对接项目,积极关注国家“十四五”规划重大工程、“十五五”重大工程等项目信息,争取参与其中,为企业带来稳定订单和项目资源。此外,还应争取税收优惠。符合条件的企业应积极申请工业母机等企业税收优惠政策,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企业利润空间。

优化产品与服务,满足市场需求。首先,挖掘存量市场。机械企业应积极响应国家对老旧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的号召,针对自身产品特点,加快绿色低碳产品的研发生产、推广应用,制定针对性的存量市场拓展策略。与此同时,培育新需求。紧跟新经济新业态发展趋势,提前布局服务和特种机器人、养老康复装备、冰雪装备等新兴产品领域。加强市场调研,了解消费者需求,开发个性化、定制化产品。

加强科技创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加大研发投入。积极参与机械行业和智能制造领域国家科技重大项目,争取承担或参与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任务;建设创新平台。有条件的企业可建设中试验证平台、工业母机等领域中试基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同时,积极参与建设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产业计量测试和检验检测中心等,提升企业在行业内的影响力和话语权;培养创新人才。鼓励员工开展创新活动,建立创新激励机制,对有突出贡献的创新团队和个人给予奖励。

推动数字化转型,提高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开展数字化改造。制定数字化转型战略,明确数字化转型目标和路径。积极实施“智改数转网联”改造项目,推进老旧设备更新和“哑”设备改造,实现生产设备的互联互通和智能化控制;建设智能工厂。根据自身规模和发展阶段,分级建设基础级、先进级、卓越级、领航级智能工厂。引入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优化生产制造全过程、产品全生命周期、供应链全环节,提高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和企业运营效益;发展智慧服务。聚焦用户个性化需求,提升装备产品数据获取、互联互通、人机交互、辅助决策、自主执行等智慧服务功能。鼓励联合产业互联服务商共同打造装备互联生态,开拓新的商业模式和盈利增长点。

全面推进绿色制造,培育可持续发展新优势。机械企业应实施绿色化改造,夯实制造基础。积极应用绿色低碳技术与装备,对现有产线进行系统性升级,重点推进节能降碳改造,提升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从制造源头实现减污降碳。与此同时,开发绿色产品塑造核心优势。将全生命周期理念贯穿产品设计与研发,大力发展高性能、低能耗的绿色机械产品,加快推进轻量化、智能化设计,以绿色供给引领市场需求。此外,还应积极建设绿色工厂树立行业标杆。按照用地集约化、生产洁净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标准,系统化推进绿色工厂建设,构建绿色供应链体系,带动上下游协同转型。

强化产业链合作,提升供应链韧性。加强上下游协同。积极参与产业链供应链协同攻关。在重大技术装备和重点领域整机配套需求方面,加强与基础零部件、元器件供应商的合作,确保供应链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参与产业集群建设。积极融入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参与工业母机、农机装备、仪器仪表、医疗装备等领域产业集群的培育和发展;推动标准制定与应用。积极参与行业标准的制定和修订工作,争取在基础零部件、基础制造工艺、数据安全、质量可靠性等基础标准制修订中发挥重要作用。加强智能制造标准体系的应用,推进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评估认证,提升企业在行业内的标准话语权和影响力。


最新加盟企业
暂时没有加盟企业!

合作伙伴/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人才招聘 - 帮助